站点切换
湄潭
最近访问
热门站点
全部
省级云
市州云
区县云
其他云
全部
A
B
C
D
E
F
G
H
I
J
K
L
M
N
O
P
Q
R
S
U
V
W
X
Y
Z

湄潭:全力打造“四在农家·美丽乡村”升级版

2022-08-08 15:51:01     李晨晨 周欢    湄潭县融媒体中心

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,湄潭县委、县政府始终围绕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,统筹三美共进、争作五个示范,以更高的站位、更大的力度、更实的举措,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,久久为功建设“生产美产业强、生态美环境优、生活美百姓富”的贵州最美乡村。
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。湄潭县高台镇河江村连心组吊铃塘寨群众就是得益于改革,改善了生活面貌。2020年,吊铃塘通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,以农民为主体,群众集体自主共同协商,推动了村庄人居环境改善,让整个寨子旧貌换新颜。最近,这个寨子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再升级再打造,希望通过环境的改造,依托当地山水,奔向新的发展路子。

“基础设施完善以后,发展旅游业。有生态河陶仪河作支撑,有漂亮的黔北民居,可以发动群众部分出租房屋供游客居住,增加老百姓的收入。”高台镇河江村党支部副书记白天俊介绍。

如今的吊铃塘,似一轮初升的太阳,焕发出蓬勃朝气。然而,曾经的吊铃塘却是一个又破又烂的穷乡僻壤。长期以来,由于当地农户居住紧密,房屋布局散乱,屋檐接着屋檐,断壁残垣,乱搭乱建,乱堆乱放随处可见,道路修不进村庄,污水到处横流,人居环境很差。

2020年,时逢湄潭县成为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。为了解决吊铃塘人居环境问题,在高台镇党委、政府的支持下,河江村党支部、村委会充分发动群众,多次召开群众会,统一思想步调,党员、乡贤带头,正式确定将寨子内所有农房整体拆除。

“按照‘一图一表一说明’规划村庄,按照黔北民居‘七要素’标准实施统一建设,统一综合整治规划,统一布局群众居住和公共配套用地。2020年房屋开始动工建设,2021年6月完成了主体,眼下已经建好了24栋房屋,装修了12户,彻底改变了原来村寨建设散、乱、差的状况。”白天俊说。

然而在重建前期,由于许多人思想不转弯,不愿意将旧房拆除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村里组织寨管家承担起了责任,跑前跑后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。韩洪军是其中的寨管家之一,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:“组织村民开了20多次群众会,收集大家的意见 ,再找政府部门给我们设计规划。最后,大家同意了,按多进少补的原则来调整屋基。”

今年75岁的村民李世琼,已入住新居大半年时间。她连连感叹,想不到古稀之年还能住上如此宽敞的新居,不仅有宽阔大气的客厅、功能完备的厨房,还有舒服的卧室,和城里人的生活没有两样。

“以前我们住的老木房、以前的环境,说起都摇头。现在,房子又宽敞又亮堂,真的和城里的房子没什么两样,我甚至觉得还好点咧,这里清净、凉快。”李世琼说。

一个地方想要发展好,就得依靠群众的力量。为了让乡风更文明、乡村更振兴,近年来,湄潭县立足实际,从农村基础设施再升级到“寨管家”“群众会+”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“红白理事会”等有效举措,把管理乡村变为治理乡村再到经营乡村,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广泛参与者、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。

在湄潭县鱼泉街道新石村,村民邹火东打包好最近攒好的纸壳、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,来到村里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兑现积分,再用累计的积分兑现食盐、牙膏等生活日用品。

邹火东介绍:“玻璃瓶、塑料瓶等等这些都可以拿来换东西,都执行了好几年了。长期坚持下来,大家素质提高了,环境也变好了。”

再生资源回收站,是鱼泉街道新石村为了促进村里群众共同经营村庄的意识,探索出来的其中一项可行办法,并运用“大事有人带,好事有人帮,公益有人管”的“寨管家”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,实现了老百姓的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发展。

“我们寨管家不光是管再生资源回收站,还有很多职责。比如,我们有管水员、保洁员、护河员、护林员等等,反正寨子里有啥事都可以联系我们,我们也尽心尽力地去做。”鱼泉街道新石村寨长邹礼模说。

如今的新石村,村庄美、环境优、邻里和睦,大家纷纷开起了农家乐、小吃店、民宿客栈,实现了“养家不离乡”的愿望。
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湄潭按照“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、把工作任务转向乡村五大振兴、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”的工作思路,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,坚持抓特色产业、推进乡村产业“壮体”,坚持抓建设管理、推进乡村建设“塑形”,坚持抓乡风文明、推进乡村治理“铸魂”,坚持抓农村改革、激发乡村发展活力,坚持抓基层党建、激发群众组织能力,以2个省级、2个市级、30个县级特色田园乡村·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为引领,全力打造“四在农家·美丽乡村”升级版,奋力建设贵州最美乡村。(融媒体记者李晨晨 周欢)

上一篇:没有内容了!

下一篇:没有内容了!